点亮“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一盏明灯——沕沕水发电站诞生记
发布时间:2023-12-13
沕沕水发电站位于平山县北冶乡沕沕水村,是我党在晋察冀解放区建成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红色发电厂”。发电站生产的电力用来供应解放军第三十三兵工厂的军火生产和西柏坡中央驻地照明,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沕沕水发电站旧址
1947年,晋察冀战争前线的枪炮子弹供不应求,军工生产因缺乏能源动力效率低下,三四个人一天只能做十来发炮弹。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于1947年5月抵达西柏坡,也急需照明、发报、广播用电。
为解决电力供应问题,晋察冀边区政府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决定利用沕沕水百米落差的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由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负责具体实施。1947年6月,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局第一发电工程处,由工业交通学院院长黎亮任工程处主任、总设计师,工业交通学院教务处主任张子林任工程处副主任。
沕沕水发电站旧址
1947年6月,发电站正式动工。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时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沕沕水这样一个小山沟里建水力发电站,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一是大家没有建设水电站的经验,二是材料奇缺,只有从井陉煤矿接收过来的一部分,三是水轮机的设计制造等一批技术难关亟待攻克。
在一系列难题面前,工作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创新的精神,自行设计、自行施工:
水轮机是整个水利发电成败的关键部位,在当时既无现成设备又无处购买的情况下,机械科的龚蕴章凭着一本日文版书对水轮机的简单介绍,克服诸多困难,绘出了水轮机草图,随后大家群策群力,经过12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第一台水轮机制造任务;
建站材料短缺只好到处求借,常常为了一个小小的零部件,派人跋涉几十里山路,跑到井陉煤矿找寻;
为了找到一个发电机上的碳刷,电气科的章冲化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占领下的石家庄,最后才在一个旧货摊上买到;
建蓄水池、引水渠砌石约用水泥300多吨,工程处经过努力,只搞到20吨,只好用红土、石灰混合来代替;
导线粗细混杂、品种不一,钢丝、铝线、铜线,甚至还有从战场上拆下的敌人的铁丝网,要理直、并股,给架线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把两吨多重的发电机运到工地,回舍到沕沕水30公里路竟走了7天!由于过度的颠簸,使发电机多处损伤,加大了电器安装的工作量……
当年使用的发电机组
1948年1月25日,晋察冀边区政府举行沕沕水发电站落成典礼。朱德专程参加了发电站竣工典礼,并亲手启动水轮机发电。晋察冀边区政府遵照中央工委的指示,隆重举行了颁奖仪式,给负责电站建设的第一发电工程处集体记大功一次,颁发了“边区创举”纪念匾,向电站建设人员每人赠发了一枚银质五星纪念章。
“边区创举”纪念匾
沕沕水发电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党、我军领导下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建立,不仅解决了周边兵工厂急需的能源问题,而且满足了供应中央驻地西柏坡的照明、发报、广播用电,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为毛泽东、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功劳。同时,沕沕水发电站也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
如今,沕沕水发电站已被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成为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